花蓮縣科展 慈中國中組研究作品「從腸計議」獲全國代表權 小學組奪第三

記者張小菁/報導

   第六十四屆花蓮縣中小學科展,慈大附中國中組作品「從腸計議-植物乳桿菌對黃斑黑蟋蟀產卵與孵化之影響」獲得國中A組第一名,將代表花蓮縣參加全國賽。今年國中組總成績為一、二、三名各一件作品、兩佳作、一入選,得獎件數更勝去年。慈小今年亦推出一隊參賽,作品「就是要你「瘦」~抑制福壽螺生長之研究」,五位小女生首次參加科展就獲得第三名。

圖:慈大附中三位國中生申恩宇、王歆茹、李亞隸研究作品「從腸計議」榮獲國中A組第一名,將代表花蓮縣參加全國賽。(慈中提供)

   第六十四屆花蓮縣中小學科展圓滿落幕,繼高中組「工程學(二)」獲全國賽代表權後,國中組參賽隊伍亦奪下「生物科」第一名,將進軍全國賽,家長們肯定慈中科學教育向下扎根的努力與成效。

    國二大愛班申恩宇、王歆茹、李亞隸三位同學,以「從腸計議-植物乳桿菌對黃斑黑蟋蟀產卵與孵化之影響」獲得國中A組第一,回憶起這段學習之旅,他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從籌畫研究步驟、文獻回顧、蟋蟀培育、菌叢培養、分離,到各種專業儀器操作、數據紀錄與分析等,堪稱一場奇幻之旅。

  同學們說,由於國內相關文獻資料較少,所以他們經常需要閱讀英文論文資料,從最開始的艱澀難懂,到現在可以了解論文內容,對他們來說是英文能力「質的飛躍」。

    同學們分享,剛開始投入實驗時,他們就犯了「根本」錯誤,由於一開始使用錯誤的菌種,導致實驗數據做不出來,直到一個多月後,才在老師的檢查下,發現這個錯誤。同學們認為,要做出實驗數據,每一個小地方都要注意、要仔細,每一個步驟、細節都做到正確、做到極致,才可能累積出正確的結果,會用這樣的態度籌備全國賽。

    獲得第二名是國一學生吳定駩、黃子懿、廖泓維,花費九個月的時間完成作品「具有天然表面微結構之PDMS-rGO薄膜摩擦奈米發電機研究」。三人以植物樹葉表面的微結構作為基礎,觀察不同微結構與物質摩擦後發電情況。嘗試十一種不同的植物,最後發現植物表面微結構越細密,發電效果越好,但是,超過一定密度後,發電效果反而會下降。

   同學們說,樹葉在生活中俯拾即是,如果可以找到某種最具發電價值的植物,在民生、環保上都可以貢獻一份力量。在實驗過程,他們需要自行組裝檢測電流的設備、摩擦發電的機組等,對孩子們都是新奇的體驗。鄰近科展時,發生○四○三大地震,國立東華大學理工一館發生火災,讓他們一度擔心自己的實驗器材是否受損,所幸有驚無險,這些對孩子來說也都是難得的回憶。

    國小組部分,慈小今年只有一組參賽,吳婉睿、林語桐、張鈞淳、彭詩予、龐容,五個小女生首次進軍科展,就獲得第三名的佳績。研究題目「就是要你「瘦」~抑制福壽螺生長之研究」,在上自然課的過程中,他們觀察到學校生態池中,許多水生植物都被福壽螺吃掉,只有一些藻類依舊繁盛,同時福壽螺也對台灣農田造成危害,如果能夠找到抑制福壽螺生長的機制,對許多水生植物、農作都會有助益。他們從這裡展開了觀察與研究。

    國小組的作品大多以觀察、飼養、對照為主,所以過程中他們需要不斷觀察福壽螺的生長,他們也需要自己捕捉福壽螺,有的孩子不敢觸碰軟趴趴的螺類,光是捕捉、飼養、觀察,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大突破,孩子們在科展作品推展的過程也學會團隊合作、相互補位的重要性。

    校長李玲惠感謝所有指導老師的陪伴與指導,參賽學生們戮力以赴,才能有如此卓越的成績。李校長表示,慈中辦學績效與成果獲得家長肯定,目前已有四分之一的高三學生透過特殊選才、繁星推薦提前成為大學生,慈中建構雙語、科學的學習環境,強化學生提問與思辯能力,提升素養,在慈中人文教育環境,培養學生理解、認同、關懷、分享的品德,希望學生在各領域都能持續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