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規模及震度專業解說

記者田德財/報導

依據中央氣象署相關資料,地震大小分為規模、震度,規模是用來描述地震大小的尺度。我國使用芮氏地震規模,亦稱為近震規模,是在一九五三年為了研究美國加州地區發生的地震而制定,使用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量,由觀測點處地震儀所記錄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對數演算而來。

圖:氣象署

規模是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在敘述時以「規模五點○」、「規模七點三」方式來表示,數字的後面不加「級」或其他單位名稱。人類歷史上曾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觀測的記錄,於一九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南美洲的智利,規模九點五。

地震規模每增加「一」,所釋放的能量約為前一個等級的三十一至三十二倍。為了解釋地震規模與能量大小的關係,表格利用黃色炸藥爆炸威力及地震威力或地震實例來作說明(詳見附表)。

規模五點○,相當於TNT黃色炸業四七七噸,震央在臺灣島內,規模五以上的淺層地震即可能釀災;規模六點○為    一萬五千多噸        ,規模六點○相當於一顆原子彈爆炸的威力,震央在臺灣附近海域的地震,規模六以上即可能釀災。

規模七點○,相當於四十七六千多噸炸藥,一九癆九年九月二十一集集地震 (芮氏規模七點三,造成二四一三人死亡。

規模八點○, 相當於炸藥一千五百多噸,二○○八年五月十二日中國汶川大地震 (規模七點九),造成至少六萬九千多人死亡,三十七萬餘人受傷,一萬八千多人人失蹤。

九點○相當於四點七六億餘噸炸藥,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印度洋大地震 (規模九點一,引發南亞海嘯,共造成超過二十二萬七千多人人死亡及失蹤、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本東北大地震 (規模九點○),引發大海嘯,造成超過二萬人人死亡和失蹤。

震度是指地震時人們對於地面震動的感受程度,或物品因震動遭受破壞的程度。中央氣象署利用地震觀測站所記錄的最大加速度,計算出各地區的最大震度,表達方式為數字後加「級」,如:「臺中市六級」、「臺北市四級」。

通常距離震央越近,震度越大;距離震央越遠,震度越小。這個原理就如同以手電筒照射物品,距離光源越近的物品看起來越亮,距離光源越遠的物品看起來越暗。

在一場地震當中,設在不同地區的地震觀測站所記錄到的最大震度不盡相同,如果將震度相同的區域彼此連結,可以繪製成右頁的等震度圖,圖中的震度約略以震央為中心,向外遞減,顯示地震能量擴散的情形。

影響某個地點震度大小的因素包括:地震規模、震源深度、與震央的距離、該地的地層特性等。一般來說,地震規模越大、震源越淺、離震央越近、地層越軟弱,感受的震度越大,對建築物的傷害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