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奇萊雅族人歷史上因戰爭多次遷徙 Katangka部落又因徵收興建軍事基地而廢村

2023-08-08

記者謝宗璋/報導

現今位於花蓮港北方、七星潭南方的軍事防衛要塞「佳山基地」,前身曾為花蓮縣撒奇萊雅族Katangka部落族人居住和耕作的土地(見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然而在一九八四年,國民政府為推動興建該基地而徵收土地,Katangka部落被迫廢村,族人四散新城鄉和花蓮市,留下的生活痕跡逐漸消失。

Katangka部落族人最早來自Sakul部落,Sakul的撒奇萊雅族語意為「茄冬樹」,因為當時部落長滿茄冬樹。起初位於奇萊平原上撒奇萊雅族最大部落Takubuwan裡,對照現今位置為花蓮慈濟醫院與明廉國小一帶。但在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年)的「達固部灣戰役」(又稱加禮宛事件)後,Takubuwan部落瓦解,改稱為「歸化社」。

直到日治時期,Sakul部落因其日語諧音而被日人取名為「佐倉」。昭和四十二年(一九○九年)太魯閣族因不滿日本大財閥賀田金三郎侵占領地,引發「威里事件」(後稱大山事件)。事後,日人為開墾此地,聘用附近Sakul部落族人參與道路建設,大批族人逐漸遷往此地,形成重要的生活聚居圈。

一九二四年撒奇萊雅族人Kabus Put委託日人西村向賀田組申請此地並開墾為水稻田,撒奇萊雅族人和部份阿美族人越過砂婆礑溪到對岸開墾,種植農作物或移居附近,形成後來的Kasiwsiwan聚落和Katangka部落。後者是日人以閩南語「茄冬腳」定名,乃因當地也盛產茄冬樹,一九三七年改稱「大山」、一九四五年後則稱「佳林」。

民國七十三年(一九八四年)政府推動「花東專業佳山計劃」,把Katangka部落約三、四百公頃土地全以最低價錢徵收,導致部落被迫廢村,族人四散遷徙至新城鄉北埔部落、花蓮市撒固兒部落及市區。族人賴以維生的農地被徵收後,沒有一技之長且年事已高,難以就業,只好找林地種植果菜溫飽,多餘的才拿去兜售換錢維生。

--其他新聞--

更生新聞網

更生日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94768687

地址:花蓮市五權街36號

電話:03-83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