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宗璋/報導
花蓮縣撒奇萊雅族Katangka部落四十年前因政府興建佳山基地而被迫廢村,族人四散至新城鄉和花蓮市。為讓文化再現,花蓮縣文化局去年推動部落文物普查先期計畫,一年來調查出六十三件承載當時生活記憶的文物,策辦「silangaw i Katangka茄冬之芽」成果展至九月底止,四日舉行成果發表會,揭開這段漸被遺忘的歷史面紗。
圖:花蓮縣撒奇萊雅族Katangka部落文物普查先期計畫在中央、地方和部落族人共同努力下,成果相當豐碩。(記者謝宗璋/攝)
文化局副局長曾之妤表示,一○五年總統蔡英文設置「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在族人極力呼籲重視Katangka部落議題下,去年由文化局向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爭取經費展開文物普查先期計畫,委託花蓮市國福社區發展協會執行全面普查文物,還原Katanka的遷徙過程與生活樣貌,更藉此再次凝聚讓所舊部落的族人。
國福社區發展協會針對佳山基地鄰近三個撒奇萊雅族部落進行調查,尤其訪談現年四十五歲以上、有Katangka部落徵收前生活記憶的族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分館副研究員亦為Katangka部落族人的陳俊男,這一年來帶領團隊投入普查與研究,整理建檔共計六十三件文物。
陳俊男指出,其中生活器物類占廿二件、產業機具十九件、影音資料為一件和其他類廿一件。從產業機具保留刀具、木臼、石杵、畚箕、磅秤、竹籃等,說明當時以農為主、漁獵為輔的生活。部落今用刀具都是太魯閣族的彎刀,這次也找到過去文獻記載族人曾使用的直式長刀;而磅秤顯示早年族人即已知秤斤論米價。
他表示,對於撒奇萊雅族的學術研究甚早,但過去皆從口述記憶或史料文獻切入,有鑒於近年國內對於原住民文物的重視,流失的文化既已無法「重建」,盼藉文物普查「重現」。有過去古董商不對價的收購介入,普查過程族人難免擔憂,經團隊溝通後承諾留在部落,既然無法帶回博物館進行拍攝紀錄和建檔,就把設備儀器帶來。
來自瑞穗鄉馬立雲部落的原住民轉型正義撒奇萊雅族委員拉蓊.進成(Daong Cinceng),是該計畫幕後推手,也為初步普查成果策展。他表示,隨耆老凋零,族人對於Katangka的記憶正快速流失,這些都是撒奇萊雅族與國家的無價之寶,既然暫時拿不回土地,就先把文化找回來。
拉蓊.進成說,Luma‘80是部落交流場域,雖非專業展場,文物陳列方式呈現器物原有生活感,營造親民氛圍,讓觀者不只是從知識面,也拉近與文物的情感距離。該計畫除了文物普查,也透過現代科技標記當時舊家的位置並重修族譜;另也導入轉型正義的觀點,在抽屜擺放族人對徵地迫遷的證詞,歡迎觀者留言表達對議題的支持。
由於Katanga部落曾有遍地的茄冬樹,遷村後已消失,拉蓊.進成說,展題「茄冬之芽」以茄冬製作的百年木臼上長出新芽,象徵找回流失的記憶。文物普查先期成果展即日起至九月卅日止,平日上午九至十一時、下午一時卅分至三時卅分,在Luma‘80(花蓮市沙基拉雅街八十號),歡迎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