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宗璋/報導
針對年長者、腦中風、腦傷或頭頸癌患者,易嗆咳或進食越吃越慢等吞嚥障礙症狀,花蓮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除了引進螢光透視吞嚥攝影檢查(VFSS),今年再引進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FEES);主治醫師葉映廷指出,可同步針對吞嚥障礙檢查與治療,幫助病人訓練由口正常進食的能力,逐步促進營養正常吸收,重拾生活信心。
圖:花蓮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葉映廷(右)與語言治療師陳佳惠,一起檢查吞嚥困難的病人,並指導其改善吞嚥動作。(花蓮慈院提供)
葉映廷說,當病人出現吞嚥障礙時,食物容易掉到氣管內引發吸入性肺炎而死亡;目前螢光透視吞嚥攝影檢查與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是臨床公認測驗吞嚥困難的黃金標準,但前者有X光放射線照射,有些患者不適用,後者則適用各種病人,包括多重抗藥性感染、臥床病人,且檢查時可重複施作不同質地食物,這是透視攝影無法做到的。
他指出,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是透過軟式纖維內視鏡從鼻孔進入鼻腔伸入鼻咽後方,觀察病人吃東西時口腔、喉部、咽部吞嚥過程,不僅醫師可透過大螢幕檢視,病人也可自小螢幕觀看;包括病人的口水殘留量、辨認食物在口咽殘留量及位置,與氣管是否有異物嗆咳,找出吞嚥問題與嚴重度,進一步評估適合進食的食物質地與量。
進行吞嚥檢查時,語言治療師也同步參與,針對病人仰頭、轉頭、或低頭等作姿勢調整或增強肌力訓練,就可減少病人在吞嚥時的食物殘留。他指出,病人不但「看見」、「感覺」自己吞嚥時肌肉收縮的程度,也可學習如何讓喉頭肌肉「用力」及「前移」,透過生物反饋調整治療,讓病人的吞嚥動作訓練更有效率。
花蓮慈濟醫院吞嚥團隊有復健醫學部、影像醫學部、神經內科部、神經外科部、耳鼻喉科、肝膽腸胃科、精神醫學部、牙科部、護理部、兒科、營養科等跨團隊合作,解決病人的吞嚥障礙問題;復健醫學部每週五上午有「吞嚥障礙特別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