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有遊客投訴指出,白楊步道竟然只開放一小段的道路,然後封閉了所有的步道,讓遊客乘興而往,敗興而歸,也沒有任何告示,封閉了四個多月的步道,何時才可以恢復通行,顯示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存有不作為公務人員,實在令人興歎。
太管處表示, 白楊瀑布上方邊坡於一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深夜發生大量落石崩塌,造成白楊吊橋觀景平臺及版橋部分設施損毀,崩塌發生後,土地管理單位花蓮林管處旋即委託專業團隊調查評估。
根據調查報告指出,崩塌區域土體仍不穩定,且崩塌位置距離下游的白楊步道、吊橋僅約七百公尺,因此上游坡面如發生崩塌,塊狀岩石可能以彈跳方式掉落到白楊吊橋及版橋,且上方崩塌岩屑堆積於河道,形成的天然壩體仍不穩定,若受一定規模的降雨就會沖刷流失,可能造成遊客安全的疑慮。
目前白楊步道開放至九百五十公第一觀景臺,請民眾在此原路折返。而太管處也與花蓮林管處建立聯繫窗口,專業團隊仍將持續觀察追蹤崩塌地及堆積土體狀況,封閉區域的岩層如趨穩定,達到步道開放條件,太管處也會檢視及維修步道受損設施後再行全線開放。
遊客認為,太管處上述說法, 有說等於沒說,因為何時可以全線開放, 完全沒有時間表,太管處與林務局應該有所作為,而不是一私官話。
白楊步道是民國七十三年台電為了開發「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所闢建的施工道路之一,當時台電陸續完成六條施工道路,引起學界、媒體、營建署關注,擔心一旦計畫完成,立霧溪中游的水皆被引用發電,下游河床將乾涸,靠立霧溪水切割所形成得太魯閣峽谷,將無水而難以繼續發育,峽谷景觀將大受影響,經建會彙集各方意見決定擱置「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
目前僅通行九百五十公尺, 步道的入口是一條長達三百八公尺的隧道,隧道筆直,從此端就可看到彼端出口的亮光。行走隧道有清脆水聲相伴,那是岩壁滲出的山泉,形成小溝流在隧道中迴響。有時還可出奇不意的聽到「啾!啾!」的鳴叫,正是酷愛清泉的斯文豪氏赤蛙在歌唱。
走走出長隧道,迎面而來的是一個平坦的階地,瓦黑爾溪直切而下,在此有九十度的大轉彎。階地上設有解說站,介紹整個白楊步道的概況與資源特色,另一側則有大型觀景平台,可在此小憩賞景。
進第二隧道前,瓦黑爾溪迎面而來,並在附近注入塔次基里溪,是以管理處於此設置了觀景平台與解說站,供民眾欣賞峽谷之美。第二隧道與第三隧道之間僅相隔約十餘公尺,目前在第二隧道封閉。遊客無法再前進到最美的白楊瀑布、水簾洞。
水簾洞主要成因為進行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時,於修築此段隧道不慎挖破地下水脈,於是地下水循著岩石裂隙流出不曾間斷。
白楊瀑布位於三棧溪切入立霧溪的河口處,由於立霧溪的侵蝕度遠大過三棧溪,河床間形成明顯落差,造就了太魯閣國家公園已知最大最壯觀的瀑布,太魯閣族人稱它為「達歐拉斯瀑布」,意思是斷崖瀑布,訴說著三棧溪被斷崖截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