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代食衣住行生活器具又進步、又西化,工業化大量生產,物品不斷推陳出新, 跟早年完全不同,許多早年生活器物,逐漸消失,年輕人不懂,甚至看都沒看過, 解說也是半信半疑,這些生活舊器物,裝滿著舊光陰,屬於一代人的回憶,擁有歷史和生活文化的軌跡,本報即日起,推出本系列報導。(編者)
記者田德財/報導
這是什麼? 相信四十歲以下的民眾大都猜不出, 答案是「電石燈火」, 又叫「電土火 」、 「水火燈」。早期沒有供電時代,沒有蠟燭, 除了煤油燈, 就是這種特制殊用途的燈照明。
圖:花蓮市民收藏近百年的電石燈,高約二十公分, 己相當罕見。(記者田德財/攝)
本件銅皮電石燈,以純黃銅片製作而成,可分為上座與下座。上座呈圓筒狀,正面底端有C型噴火嘴,頂端挖有數個圓孔,中心處有細長旋桿,並於兩側作圓環形提樑手把。下座呈上窄下寬的圓筒形,筒身中段處帶有二道圓環形突起飾線。上下座接合處內側墊有橡膠片,外側以鐵製箍圈搭配螺帽開闔。
簡言之, 燈具結構, 攜帶用的電石燈通常以鉛片或銅皮鑄造而成,分為上下二層,上層裝水,下層放置以棉布包裹的電石;上層底部有開關控制水量,讓水滴到下層的電石,產生可燃的乙炔。乙炔氣從燈口細孔噴出,於出氣口引燃便可發光。出氣口設有開關可調整電石氣的流量,即可控制火燄之大小。電石,又稱電土,主要成分是碳化鈣,化學式CaC2,又名乙炔鈣。
臺灣早期在電燈尚未普遍的時代,係以油燈、蠟燭、電石等做為夜間照明工具。本件電石燈係以下座放置電石,有人稱電土, 客家人說瓦斯,因水接觸到電土會釋放乙炔氣體,於噴火嘴點燃可做照明之用,透過上座的旋桿調節水流下的速度,應用原理主要是利用電石與水混合後,產生乙炔氣體(C2H2),點燃後做為光源。
電石燈又稱為「電土燈」、「水火燈」、「瓦斯燈」、「水月電燈」、「磺火燈」。以前會在電力不足或是用電不方便的環境下,或是電燈照明尚未普及的年代,使用的照明設備之一。電火燈的亮度比煤油燈效果好,且較不易被吹熄,經常運用於戶外場合,像是夜間喜慶、夜市、夜間祭典會場、夜行巡邏、坑道使用等。
電石燈常運用在沒有沼氣的金銅礦坑內,是礦工隨身照明工具,也是進礦坑的標準配備。臺灣新北市金瓜石、九份礦山地區稱之為「磺火燈」。由於電石燈需要氧氣助燃,當坑道內氧氣不足時,火焰會開始冒出含碳黑煙,或是熄滅,應盡快離開坑道,所以又稱作礦工的「救命燈」。
過去臺灣原住民夜間狩獵也使用電石燈作為照明,原住民認為電土所產生的氣體像是瓦斯氣,故稱為gas。夜間樹林裡常有出沒的飛鼠,飛鼠有很好的夜視能力,能夠在微弱光線下行動,當黑暗樹林中電土燈光線照到飛鼠,飛鼠眼睛會反射光點,牠的視覺受強光照射導致短暫模糊,會停滯不動,原住民獵人即可鎖定射擊獵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