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漫畫家蕭言中十八日大腸癌病逝, 花蓮縣近五年十大死因中, 大腸癌排名第四、 五之間。國健署指出自九十五年起大腸癌居全國癌症發生數第一位,每年約有一萬多人診斷大腸癌,並有超過五千人因大腸癌死亡,大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影響甚鉅。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
主要為大腸內腺瘤瘜肉癌化
國健署指出,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糞便潛血檢查 降低發生率
根據歐美國家研究顯示,實施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百分之三十的大腸癌發生率,糞便潛血檢查(FIT)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糞便潛血檢查大多是用免疫法,不需飲食限制,因此相當簡單方便,但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所以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
國健署自九十三年起,開始推動五十至六十九歲大腸癌篩檢服務,並自九十九年起納入預防保健服務項目,正式於全國推行,於一○二年六月起將篩檢年齡調查為五十到七十四歲。
糞便潛血檢查(FIT)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用免疫法,不需飲食限制,因此相當簡單方便,但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所以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
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其好處是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瘜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將它切除。
加工肉和紅肉提高風險
另,國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是大腸癌發生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轄下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並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呼籲民眾避免吃加工肉和少吃紅肉。
為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五十到七十四歲民眾每二年至少應有一次糞便潛血檢驗(FIT),以早期發現大腸癌病變,以早期診治。
要如何預防並早期發現大腸癌?國健署表示,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 大腸癌多發生在五十歲以後,所以五十歲以上民眾應每一至二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多運動、多蔬果、少紅肉
大腸癌有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其中飲食及運動的「兩多一少」-多運動、多蔬果、少紅肉是預防大腸癌的健康秘訣。
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而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應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鼓勵民眾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達到運動防癌又防疫。
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三份蔬菜與二份水果,蔬菜一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一份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小。各色蔬菜帶有維生素A、維生素C、鐵、鈣、植化素等多種營養素;其中的膳食纖維可維持腸道健康,增強對伺機入侵的病菌的抵抗力。
更生新聞網
更生日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94768687
地址:花蓮市五權街36號
電話:03-83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