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宗璋/報導
「二○二三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九月底登場迄今已過半!五國十位藝術家在你來廣場草坪上大顯身手的戶外創作營,歷經半個月的雕琢,龐然巨石的樣貌也從粗胚到中胚(見圖:記者謝宗璋/攝),整體作品完成度已達百分之五十,造型和弧度越來越清晰,十月底將以最完美的姿態展現,歡迎把握機會前往觀摩並與藝術家交流
戶外創作營從石材、工具到場地都可見花蓮縣文化局的用心,尤其創作所用石材在吊運進場前,就已在加工廠針對各人作品草圖切割為半初胚,減少藝術家前期切除大料的工作量,使作品完成度更高,因此即便開工第三天就有小犬颱風來攪局而被迫放假,整體創作進度仍在一週後,就陸續進入造型和弧度逐漸現出的中胚階段。
來自義大利的法蘭西斯柯.馬索塔(Francesco Mazzotta)繼二○○九、二○一七年後,今已是第三度來到花蓮參與戶外創作營。這次帶來的作品《氣息的舞動》造型發想延續六年前的《石頭的呼吸》,卻是由兩件組合而成,且造型相仿如雙胞胎,他說:「我想表達一股如同音樂韻律的力量,像呼吸般由內在迸發而出!」
法蘭西斯柯說,這次聘請花蓮青年藝術家馮翊迪擔任助手協力創作,兩件各自雕琢但從比例、線條和弧度都得一致,考驗兩人的默契。「尤其兩者中央各有孔洞相近,看起來就像一對熱戀男女,接吻角度要很精準!」前兩屆作品都在四面環山的鯉魚潭石雕公園,他許願這件能落腳太平洋之濱,比較符合它的浪漫氣質。
初次來臺的德國藝術家羅蘭.霍夫特(Roland Hoeft),為花蓮帶來理性與感性兼具的作品《動態關係》,從多達九個角度看會呈現不同型態,有些角度看起來是線條理性堅毅的建築體,另一視角看則是熱情共舞中的璧人、線條柔美的女體,他說是受到自然、人類型態和建築線條的啟發,想像人在空間有無限可能。
「每天都在想下一刀要如何下,所以我常帶著作品入夢。」羅蘭說,開工後因遇颱風,大家都趕工追進度,但接下來應該要慢下來,尤其《動態關係》是由整塊白大理石一體成型雕琢,其中有兩塊面相接但有空隙且無支撐,不能斷裂,在作品立正前還需經三次翻轉,每一面都有不同的孔隙,且互相牽制著,是極具難度的刻工。
歡迎把握機會前往一窺媲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專業等級技術,戶外創作營只到十月廿九日止,每週二至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開放參觀,在文化局園區你來廣場。更多活動詳情請關注「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官方網站或臉書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