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宗璋/報導
曾獲花蓮縣文化薪傳獎肯定的七十歲藝術家林興華,逾廿年未開畫展仍創作不輟,九月中旬在屋漏痕藝術空間舉行「造化雲光」繪畫創作展,首度公開廿幅近四年來的油彩新作,都是取材在縱谷山水間所見的意象畫,開展將近一個月廣受好評,更有多幅已獲收藏。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七日到場參觀欣賞,對他的創作讚賞不已!
圖: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右一)與畫家林興華(右二)偕妻子賴素惠(左二)、屋漏痕藝術空間負責人鄧卜君(左一)合影。(記者謝宗璋/攝)
四十年前林興華從高雄返鄉花東縱谷,這次展出的廿幅油彩畫作,都是奔波在大山大海之間,倘佯在有情天地裡游於藝的心得。他以「造化雲光」為主題,帶領觀眾踏上一場充滿詩意和靈感的藝術之旅,旨在探討自然和人類之間的聯繫,以及對自然美的感知,通過他的的作品,重新思考大自然的神秘之美。
林興華一九五三年生於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一九七五年畢業於國立藝專(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當時大一的他,常與同學結伴從板橋搭火車往返彰化,向任教於彰化女中的「臺灣現代藝術導師」李仲生學習前衛藝術,主修國畫的他受到抽象表現主義的激盪,從自我練習的抽象素描中,領略出以無意識的技法應用在創作。
有人創作是「意在筆先」,先有構想再下筆作畫,他則是逆勢而為。他說,畫了一筆,自然接續一筆一筆畫下去的,筆隨意走、境轉,「我幾乎是可以不用想,花蓮的風景我歷歷在目,自然就能畫得出來!」至於「造化雲光」的題名由來,他說,是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長吳冠宏觀賞他畫作的心得發想,很符合這系列的風格。
他表示,「造化雲光」系列作品靈感來自自然界的各種奇妙現象,特別是雲彩和光線之間的交互作用,以他獨特的技法捕捉大自然中令人驚歎的瞬間,並轉化為藝術品,他的畫作充滿豐富的色彩和層次感,每一筆筆的色彩都彷彿是大自然中的一個瞬間凝固的痕跡。
某些作品更加抽象,通過淡淡的色彩和流動的線條,呈現出一種柔和的美感,像是攝影作品捕捉到現實世界中的「造化雲光」,通過鏡頭捕捉到的光線和色彩讓觀眾感受到自然之美的力量,充滿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這種敬畏不僅體現在作品的主題中,還體現在他的創作過程中。
他五十五歲自學陶藝,轉型為陶藝家,卻因年紀漸長、身體無法負荷,而回頭專心作畫。超過廿年來都未辦過繪畫個展,如今復出,是受到屋漏痕藝術空間負責人鄧卜君邀請。兩人同是花蓮子弟也是國立藝專校友,但因為鄧卜君比林興華小好幾屆,在校無緣認識,直到畢業後他從高雄返鄉定居才偶然認識。
「造化雲光」林興華繪畫創作展即日起展出至十月廿八日止,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週一公休,在屋漏痕藝術空間(花蓮市大同街四十三號),所有作品皆開放有緣人收藏,請洽詢現場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