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柏霖/報導
深耕花蓮二十多年的海洋保育團體,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簡稱黑潮)今年開放了全臺灣第一個破萬筆的鯨豚資料庫到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簡稱 GBIF),將長達二十多年由解說員們在賞鯨航程中記錄的鯨豚種類、出沒時空資訊等分享到國際舞台。
圖:資料筆數於GBIF位居第一的飛旋海豚(圖:夏尊湯攝影)
黑潮鯨豚保育研究經理余欣怡表示:「這批資料包含了一年四季的鯨豚目擊紀錄,不僅資料量大、涵蓋的時間很長,也包含數種罕見種類的紀錄,例如角島鯨與大翅鯨!」而現在只要在家打開電腦,就能在線上找找東部海域有哪些鯨。
黑潮執行長林東良表示:「我們很期待這些資料能讓國際上更多不同領域的人共同使用,或許能從不同研究面向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
黑潮開放的是全臺灣目前最大的鯨豚目擊資料庫,目前這些資料已運用在很多的研究上,包含:花蓮海域鯨豚的時空分布之研究、海洋保育署的「海洋公民科學數據松」比賽,以及花蓮常見鯨豚分布熱區、鯨豚生物多樣性的盤點等,甚至也有數篇以全球為尺度的生態研究引用黑潮的鯨豚資料。
黑潮鯨豚保育研究員胡潔曦表示:「海洋研究費用非常昂貴,出海一天包含船租、人事、行政成本等等,一天的海上調查時常要花費好幾萬元。」經費不足一直以來是海洋研究的困境,而黑潮不藏私,希望能夠讓更多跨領域的使用者能自由取用鯨豚目擊資料,資料開放不僅能避免重複的資料蒐集、拓展研究的廣度、整合國際間的研究,也能加速科學研究的進展並達成環境保育的終極目標。
近年來常被科學界提到的FAIR原則–Findable(找得到)、Accessible(拿得到)、Interoperable(可互用)與Reusable(可再用),核心的理念也是希望能促進資料的分享與再利用,按照近年的趨勢,歐盟也將科學資料的開放、交流列為優先發展的政策,透過即時的分享研究方法與資料減少資訊落差。在TaiBIF──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近年的推動下,國內目前有越來越多單位、研究學者共同參與資料開放,目前臺灣於GBIF資料平臺上開放的資料量排名亞洲第二,共有超過1,700萬筆紀錄。
黑潮二十多年來為鯨豚研究及保育不遺餘力,除了大眾較為熟知的推行友善賞鯨,建立完善海上解說員志工培訓制度外;更媒合海洋教育資源,辦理多場海洋教育講座、ICC淨灘、校園講座與教師研習營等。黑潮此次開放鯨豚公民科學資料之舉,盼起拋磚引玉之效,期待帶動臺灣鯨豚研究成長以及公民科學意識的提升,更希望喚起大眾對於海洋保育的瞭解與重視,共同達成海洋及鯨豚保育的共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