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太魯閣國家公園雖然名響中外,但許多設施不符遊客理想與需求等諸多缺失,依內政部統計,遊客人數自一○○年以來竟是逐年降低,最高時一年六百三十二萬人來人次,滑落到近二年的二百多萬人次,如果不針對缺失改善、重視文化資產保存, 擦亮金招牌,這座國家公園的名氣將褪色。
記者田德財/報導
太魯閣國家公園有很多歷史文化記憶, 可惜的是, 太管處只重保育忽略了文化資產的價值,諸多建築、 遺址荒廢, 例如其中巴達岡遺址,就任其荒蕪在深山中。
圖:日治時期巴達岡的警察駐在所。(資料照片)
從布洛灣吊橋最尾端遠眺, 可一睹巴達岡遺址,巴達岡是錐麓古道必經之處,如今,錐麓古道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唯一的史蹟保存區,這條堪稱台灣步道界之星。但太管處對巴達岡的遺址,在文化資產上保護上上, 沒有任何的著墨。
一九一四年爆發「太魯閣戰爭」,兩萬日軍對戰太魯閣蕃社,三千族人即使奮勇抵抗,最後還是敗於彈盡援絕。戰後,日人為有效控管太魯閣,需要有一條更節省時間且安全的道路,於是派梅澤(木正)警部帶隊,開闢一條橫斷錐麓大斷崖的警備道路,就是如今的錐麓古道。
太魯閣戰爭時,日本人將山砲架設於高處,轟炸原住民部落,合歡越嶺古道即是當時日本為討伐太魯閣族所開發之軍用道路。
巴達岡在太魯閣族語為「麻竹」的意思,因部落西北方有一大片的麻竹林而得名。相傳昔日巴達岡原住民,因颱風來襲而遷至立霧溪下游避難躲災,之後回到此地,發現「鳩佔鵲巢」,已被托洛克族人所佔領,乃削麻竹為槍,與侵入者一決生死,終究奪回故居。另有「突擊戰地」的意思。
日治時期,在巴達岡設置招待所、俱樂部宿泊所、供作玻士岸(今富世)與塔比多(今天祥)間的休憩處。換言之,就是日據時期太魯閣經合歡越道路(即現今的東西橫貫公路)與外界交換食物、彈藥武器之地,戰略位置即為重要。
日據時期「巴達岡駐在所」為合歡越道路最具規模的駐在所、衛生所、蕃童教育所及警官駐在所,到了後期,因為日本人有意推動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計畫,吸引許多登山觀光客前來,更設置了招待所、俱樂部宿泊所,作為玻士岸(富世)和塔比多(天祥)間的休憩處。
日據時期的巴達岡駐在所,遺留駁坎與地基,還有水泥門柱。這是錐麓古道最重要、最平坦、腹地最廣的地方。殘破的門柱,略顯歪斜。但仍保有文化氣息。
水泥柱右邊原本掛著一塊木牌寫著「花蓮港廳研海支廳巴達岡警察官吏駐在所」,研海指的是現在的新城,一九二三年時支廳長永井國次郎以總督的雅號研海所命名。」。
在他的描繪下,當時衛生所、學校、旅館、俱樂部等熱鬧場景,就地在腦海裡架構起來,山黃麻樹底下是澡堂當時的位置,澡堂上貼的磁磚還是自日本漂洋過海運來的。
日據時期的巴達岡駐在所大門,門柱寫著警察官吏駐在所。據查史料,除了警官駐在所,當年此地還有旅館、衛生所與小學(日本稱蕃童教育所)。山黃麻樹底下是澡堂當時的位置,澡堂上貼的磁磚還是自日本漂洋過海運來的。台灣光復後仍有原住民在此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