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往美國研究1年身世解謎 崇德遺址史前玻璃珠可能來自南亞且僅外表是玻璃

2023-11-01

記者謝宗璋/報導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典藏一枚崇德遺址出土的史前玻璃珠,去年十月攜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送往美國Field Museum實驗室,分析比較其成分與研究可能的來源,進一步剖析臺灣與東南亞的玻璃交換關係。經過一年的「尋根之旅」,日前已回到展櫃亮相,其身世解謎,研判可能來自南亞且僅有外觀為玻璃。

圖:崇德遺址出土的史前玻璃珠身世解謎,經研究發現產地可能在南亞且僅有外觀為玻璃。(花蓮縣考古博物館提供)

館長溫孟威表示,崇德考古遺址是花蓮縣秀林鄉崇德村地底下重要的文化資產,歷年來出土大量古往今來的珍貴考古文物,其中包含千年前完整的、帶精美紋飾的陶罐,以及獸骨與各式鐵器、石器。該遺址早年亦有出土金箔的紀錄,也有墓葬、鐵渣等遺跡現象。

溫孟威指出,該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冠文博士致力研究臺灣金屬器時代玻璃器的交易體系,去年攜手考古館自常設展櫃中商借這一枚由花蓮縣文化局於二○一六年,在崇德考古遺址辦理試掘評估時,所出土的玲瓏精巧橘色玻璃珠。然而根據王冠文的研究結果顯示,該玻璃珠外層為橘色玻璃包覆,內胎帶有白色或淡黃色,其材質應非玻璃。

王冠文指出,這類橘色玻璃包覆珠在金屬器時代(距今約一千六百至五百年)廣泛分布在臺灣北部至東北部的遺址金屬器文化層。透過實體顯微鏡觀察,可知既無拉製痕、也無捲製痕,應是製成內胎後,再將熔融的橘色玻璃包覆於上,橘色玻璃與內胎材料性質的差異,導致兩者之間黏附性不佳,因此外層玻璃容易剝落。

分析該樣本的化學成分發現,外層橘色玻璃結果呈現為「m-Na-Al(礦物鈉鋁)玻璃」,其燒製產地主要在南亞,屬於目前臺灣出土玻璃珠最常見的「m-Na-Al 1子群」,也是在西元一至十世紀時,環南海地區的主流,其產地可能位於斯里蘭卡或印度南方,學者認為該成份類型的玻璃珠,於此時期廣泛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區域,是量產製作的結果。

該樣本覆蓋橘色玻璃之珠飾,其內核並非玻璃材質,但該類珠飾廣見於北臺灣的十三行遺址,透過目前初步分析結果約略可推論,該玻璃內核可能混合玻璃廢料和其他砂土或冶金廢料製作而成,再覆上外層的橘色玻璃,其用意應在於刻意製成外表為橘色之珠飾,顯示當時消費者對於橘色珠飾應有獨特偏好。

此外,僅於外表覆蓋橘色玻璃,或許也顯示對於製作該類珠飾的作坊來說,橘色玻璃原料取得不易,或工匠並不具生產橘色玻璃的專業知識,亦可能是當時橘色玻璃發色劑原料短缺之故。就這次研究成果顯示,崇德主要的玻璃交換網絡是環南海互動圈,預計將為台灣及東南亞在更細緻的空間及時間尺度下,提供更深入的討論資料。

--其他新聞--

更生新聞網

更生日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94768687

地址:花蓮市五權街36號

電話:03-83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