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宗璋/報導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十二位研究生,在指導教授林淑雅帶領下,利用複合媒材及銀飾金工結合影像創作,在島人藝術空間舉行「《夢》金工創作展:金工世界的虛幻夢想與真實存在」(圖:記者謝宗璋/攝),十八日開幕,歡迎入場參觀。
該展以「美的形式」、「無冕之冠」與「金工飾品創作」三大主題呈現,以各種形式演繹美的表現,進而轉換成為當代飾品的應用,並將這些想法實際展現於金工創作中,不論是深秋飄落的銀杏葉、輕快愉悅的音符,還是流暢交錯的線條,都是藝術創作者將《夢》的發想,結合金屬工藝之美,投射於藝術創作。
林淑雅表示,這次展覽是源自於這十二位參展研究生上學期修習由她開設的課程「金工藝術創作專題」,其中有逾半數學生過去從未接觸金工,但都懷有創作夢,即便課程已經結束,學生仍欲罷不能,具有影音剪輯、空間設計專長的學生更貢獻所長,在下學期開學之初共同在島人藝術空間,圓夢策劃一場聯展。
面對這群來自各領域的金工初學者,她一改過去的教學模式,從教師的角色隱退,僅適時在旁提點,由於學生中也有講師級的金工創作者,甚至有珠寶設計師勇於將原礦結合金工,便讓這把學習的薪火在同儕之間彼此燃燒,結果效果奇佳,大家投入的時間都不亞於大學生。
該展除了最終學生們各自產出的金工飾品創作,她最早提出以「義大利麵」為素材進行金工創作,透過不同的造型與排列,套用於珠寶首飾學習「美的形式」;另有「無冕之冠」,鼓勵學生以頭飾為主題為自己「加冕」,大家都創造出自己內在最深層的慾望,重新定位「我是誰」。
十二位參展者為林愈得、張開銘、曾禎祥、陳昱璇、葉美宏、鄭弘杰、劉志偉、吳耀龍、楊采諭、李若珊、莊儀潔、王宇寧。楊采諭的作品《雀悅舞孃》及《雀羽》以金屬再現羽毛,每一個細節的打磨,都是對孔雀、自我及作品的三方成就,翎羽之中,是對於平凡的祝福及希冀,看似爾爾的孔雀開屏卻能驚豔四座。
李若珊曾有金工相關創作經驗,致力於將原住民元素結合金工媒材,她以排灣族百步蛇神話為發想創作《百合與蛇》系列作品,以貝殼雕塑製成蛇型吊墜,象徵百步蛇在排灣族人心中的神聖;蠟雕鑄造再現百合花瓣的柔軟嬌嫩,綴以寶石及琉璃,完美融合原民神話的神祕及金工的時尚。
該展只展出至二月廿二日止,週一、二休館,上午十一時至晚上七時,在島人藝術空間(花蓮市光復街八十之一號二樓) ,歡迎前往參觀欣賞。